硬刚奔驰、宝马!慕尼黑车展上的中国车企,到底有何看点?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一大顶级国际车展,9月4日,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正式拉开大幕。
由于电气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业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共识,所以,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也在今年开启了“2023慕尼黑车展”之行。
据统计,相比于上一届慕尼黑车展的参展规模,今年慕尼黑车展,中国企业的参展数量几乎将近2021年时的两倍。数据显示,今年慕尼黑车展上有近50家中国企业参展,约占总参展企业的7.4%。
从具体的参展企业来看,不仅包括比亚迪、阿维塔、赛力斯、小鹏汽车、零跑汽车等多家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而且诸如宁德时代、欣旺达、亿纬锂能等动力电池供应商,以及地平线、亿咖通、轻舟智航等智能汽车软硬件供应商,也悉数到场。
具体来看,作为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销量冠军,比亚迪在慕尼黑车展上亮相了多款王牌车型以及新技术成果,包括海豹、宋PLUS?EV冠军版、元PLUS,海豚、比亚迪汉,以及腾势品牌的腾势D9等车型。
其中,海豹正式在欧洲市场上市,售价为50990欧元和44900欧元(约合人民币35万元),作为参考,比亚迪海豹目前在国内市场的售价为18.98-28.98万元。宋PLUS?EV冠军版,不久后也将在欧洲市场迎来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目前已经在欧洲市场推出了6款车型,6款车型的海外售价均高于国内售价。
零跑汽车作为当前国内市场最热门的新势力品牌之一,则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上,展示了全域自研最新成果LEAP3.0架构,并发布了基于该架构打造的首款全剧车型C10。
据官方介绍,基于LEAP?3.0架构打造的后续产品都将基于全球化的设计理念和全球化的研发标准打造。未来2年,零跑汽车将在欧洲、亚太、中东以及美洲等地同步销售5款全球化产品。
小鹏汽车方面,除了携手国际版P7i以及G9两款车型首次登陆慕尼黑车展,还在慕尼黑车展上正式宣布,将于2024年正式进入德国市场。在欧洲市场,小鹏汽车将通过“直营+授权”的新零售模式,尽快完善销售和服务网络。
根据小鹏汽车规划,截至今年年底,小鹏汽车欧洲门店预计将达到17家,服务中心将达到15家,目前小鹏汽车已经建成了10家欧洲品牌店和授权门店。
东风品牌方面,东风风行同样以新能源产品为展示重心,主要包括东风风行全新混动旗舰MPV、雷霆、游艇以及T5等多款新能源车型。
阿维塔品牌方面,作为中国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的代表,则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上开启了阿维塔12的全球首发,并宣布将于今年第四季度率先在中国市场开启阿维塔12交付,新车预计35万元起步。
另外,阿维塔还表示,阿维塔右舵产品也将于明年投放海外,这也就是说明年,阿维塔将正式进入国际市场。
除了上述提到的这些新能源车企之外,名爵品牌首款敞篷电跑MG?Cyberster也在慕尼黑车山上完成了欧洲首秀。另外,中国供应商方面,欣旺达也在本次车展上展示了其闪充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以及大圆柱电池等多项电池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在慕尼黑车展之前,包括宁德时代,欣旺达,亿纬锂能等头部电池供应商,均宣布了将在欧洲市场建立电池工厂的计划。这也就是说,从整车企业到动力电池供应商,从产品出口到建立直营渠道和本土化建厂,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不仅在“走出去”,更在集体“走进去”。
而欧洲市场,正是中国新能源企业“走出去”和“走进去”的重要市场之一。众所周知,欧洲市场作为汽车的发源地,虽然大型车企聚集,但是在新能源方面,欧洲本土车企的转型和布局却较为缓慢,尤其是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长速度,远远低于预期。
所以,伴随着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和品牌的快速崛起和增长,快速布局欧洲市场,也是中国新能源企业全球化战略中的关键一环。
与此同时,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主要是面向智利、孟加拉、埃及、印度、东南亚、非洲等市场。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进军欧洲市场,事实上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成熟和技术自信的彰显。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中国车企而言,想要占领欧洲市场并不是一件易事。一方面,由于欧洲市场本土化品牌认可度和忠诚度较高,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还并不完善,所以欧洲市场也是一个极难攻克的市场。目前中国汽车品牌中,进入欧洲市场的车企就仅有比亚迪、领克、蔚来、小鹏以及极氪等车企。
另一方面,在新能源的转型大趋势推动下,如今欧洲本土车企也在大力推动电气化的发展。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上,包括BBA以及大众汽车均带来了其在电气化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和产品。伴随着本土车企逐渐稳步转型,中国新能源企业想要占领欧洲市场,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红点观察:
目前,我国正在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目标迈进,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车企的全球化至关重要。所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上,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登陆BBA们的“大本营”,大放异彩的背后,不仅仅是中国技术的自信,更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可以相信,伴随着中国车企加速出海,加速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欧洲市场也将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身影。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