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红色资源知多少?市人大执法检查报告亮“家底”
作为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上海在百年征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红色资源、积淀了深厚的红色底蕴,红色基因已经渗透进这座城市的血脉。
如何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今年4月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对《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的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昨天,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听取了关于检查本市贯彻实施《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情况的报告。
平衡好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关系
红色是上海这座城市永恒的底色,从《新青年》杂志创刊到1949年上海解放,上海拥有非常完整的、连续不断的革命历史史迹。
上海红色资源“家底”到底有多厚?为进一步摸清家底,市委宣传部会同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文物局共同开展全市红色革命遗址旧址普查复核工作。通过调查认定,本市先后公布两批上海市革命文物名录,共计25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3415件/ 套可移动革命文物,实现全市16个区、4个等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馆藏一、二、三级可移动革命文物全覆盖。
红色资源家底基本摸清、红色纪念场馆保护状况持续改善、教育传承功能明显增强、机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保护传承整体态势向好……《条例》颁布以来,上海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机制逐步健全,红色资源保护情况也不断改善。执法检查组认为,本市红色资源传承和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而对照《条例》规定,对标打造红色资源高地、红色文化研究高地、红色故事传播高地的要求,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红色资源调查认定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增强。”一些委员表示,目前已公布的《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主要覆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本市的红色资源,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历史时期的红色资源还缺乏完整的梳理和认定,这有可能使一些红色旧址因没有得到及时保护,而在城市更新和变迁中消失。
执法检查组建议,进一步推进红色资源调查认定和保护工作,并平衡好红色资源保护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继续推进红色资源保护与优秀历史建筑更新利用的有机结合,发挥优秀历史建筑的“活化石”作用,推动党史研究、文博保护等相关部门参与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的审核程序,使红色文化更好融入城市更新。
让旧址成为党史“教室”? 让文物成为党史“教材”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代表们认为,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就要深入挖掘、生动演绎建筑里的故事、故事里的细节、细节里的精神,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更好地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执法检查发现,红色基因传承工作正持续推进。为加强红色资源研究,不断丰富红色资源精神内涵,本市连续7年举办“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学术研讨会,联合中宣部宣教局、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兄弟省市宣传部门,共同筹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奋进新时代新征程”学术研讨会。
为繁荣红色精品创造,唱响红色文化主旋律,本市全面推进红色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选题孵化和创作研发,涌现出《1921》《望道》等一批精品力作,推动《千里江山图》向广播剧、评弹、电视剧、话剧等多个艺术门类转化。
为丰富社会宣传实践场景,用好红色资源立德树人,本市综合运用主题宣教、展览展示、红色研学、Citywalk、红色旅游、红色文创等多种方式,让红色文化融入群众生活。以“一大文创”为代表的红色文创品牌产品持续热销,成为移动的红色文化符号,带得走的红色记忆。
据统计,《条例》实施以来,全市革命场馆共推出120余个主题展览,参观人数由2021年的约650万人次增长到2023年的约1200万人次,
上海是一座对年轻人有天然吸引力的城市,如何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红色教育?执法检查发现,一些红色旅游多以观光为主,讲解主要停留在一般的参观讲解上,部分主题相近的场馆,存在内容同质化倾向,红色场馆之间资源整合和联动发展有待加强。
“针对不同的参观学习对象要有不同的解说方式,特别要用青少年喜爱的方式,不断充实、更新展陈内容。”执法检查组建议,配齐配强高水平讲解员,加强相关业务培训,充实优秀讲解员队伍;同时对全市红色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加强市与区、区与区、区内、大小馆之间的整体联动和协同,将上海点多面广、内涵丰富、价值突出的红色场馆打造成“红色场馆共同体”。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